在江西贛州與廣東的交界處,古老縣城大余縣境內的梅嶺腳下,有一條用碎石砌成的千年古道,它穿越梅嶺直達廣東的南雄。是古代銜接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最短的陸上交通要道,也是一條見證了客家人遷徙歷史的千年古道。
在唐朝時期,梅關古道都是當時溝通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最快捷的"高速公路"。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唐將中原盛產的絲綢、茶葉、藥材、瓷器等物品通過它運到嶺南,再經過送往世界各地。
冬天是梅關古道最美麗的季節,而繁忙了幾個世紀的古道此刻卻是人煙稀少。不見那"長亭短亭任駐足,十里五里供停驂,蟻施魚貫百貨集,肩摩踵接行人擔"的繁盛場面,可供五馬并行的驛道上并沒有幾個行人。 這樣的氣氛,倒是和古道的氣質比較契合。一路向上走走看看,道路旁看似平凡的一草一木,其實都有一段不凡的往事。
在梅關古道上有條叉道指向一處叫"陳毅梅嶺隱蔽處"的景點,原來1934年紅軍主力長征后,他與項英等老一輩革命家,從中央蘇區突圍,來到梅山一帶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在梅嶺,他率部與敵人周旋,幾次遇險。隱蔽處位于梅嶺半山窩,過去這里林莽繁茂,茅草叢生,一派凄涼景象。由于驛道廢置,行人稀少,梅嶺地勢較高,從這里可以察看到大余縣城白軍的動靜,有利于開展游擊戰爭,也是較好隱蔽的地方,所以陳毅選擇此處,作為臨時住所。
江西部分的梅關古道要比南雄的陡峭些,在梅嶺之巔,有一座古老的關樓叫梅關,梅關古道始通于秦朝,后來廣東第一個宰相張九齡上書奏折把梅關古道南北交通打通,后人稱"廣東古代第一條高速公路"。梅關關樓是這條古道上的最大看點。關樓上方有明萬歷年間的石刻匾額,北書"南粵雄關",南書"嶺南第一關"。原關樓是一座兩層建筑,但由于經過了百年歷史的洗禮,現在僅剩下關門,斑駁的磚石似乎也在訴說著過往的故事。關樓所處的位置正是江西與廣東的交會點,它的一側是嶺北,而另一側就是嶺南。站上能看到奇峰疊秀,山峰連綿不斷,逶迤數百里,梅關古道彎延到山腳下,而道一邊山坡種植了大片的梅樹。而在山嶺的最高處,有一座寫著"南粵雄關"的城門。這便是嶺南山脈最著名的關隘,古稱橫浦關,又稱秦關。跨過關樓,就從江西走到了廣東。在廣東境內的這一邊,是一米多寬的手鑿石路;城門的另一半,江西境內則是近兩米的大青石板路,整齊錯落有序。跨過城門,便從廣東省踏進了江西省,可謂"一腳踏兩省"。
千年古道曾是重要通省之道,而曾經重要通道而不在發揮它的作用而遺留部分成了景點,如今卻因"梅"而游人如織。行走于梅關古道一路上的梅花點點,卻不會讓人有跨省的感覺。行走于梅關古道一路上的梅花點點,卻不會讓人有跨省的感覺。這里虬松挺立,寒梅怒放,仍不失為一旅游勝地。不少游人紛紛到此,或攀關,或踏道,或尋梅,或賞松;或念先人之艱辛,或發思古之幽情。此情此景,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