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居民以漢族為主,但在許多山鄉農村保留著各自的傳統鄉土風情習俗。人杰地靈的江西特色民俗活動有哪些呢,不如就讓小編來為您介紹江西特色民俗活動,帶您深入了解這片紅土地的民俗文化。
江西農村有冬至日釀米酒、曬冬粉、殺豬腌肉,冬至后曬干魚、腌雞、制板鴨等習慣。風味小吃有:牛肉炒粉,韭菜合子,白糖糕、大麻圓、油餅、蛋黃麻花、二來子、春卷等特色菜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 " 拜年 " 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到了臘月二十四,江西人就開始 " 過年 " 了。大年三十夜,這一天的晚飯 叫 " 合家歡 " ,每一個出門在外的親人都要趕回家吃年夜飯,若有事趕不回來,家人也要替其擺好餐具,以示團圓無缺,過大年這餐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除夕夜家家戶戶要紅燭高照,通宵不滅,所以江西有 " 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燈 " 。 年初一早餐,按照江西的風俗吃素,只吃面點或菜飯,不沾葷,預示一年的 " 素 " 。 初一、初二日,各家各戶開始走親戚拜年。正月初七,江西人叫它 " 上七 " ,有 " 上七大似年 " 之說,晚間迎接灶神歸位,家里也大擺酒宴慶賀。 元宵節晚上,家家戶戶門前掛燈籠,一家人齊聚一起吃 " 元宵 " (湯圓),隨后看龍燈、放焰火,把家里的鞭炮都打光,二十多天的年才算過完了。
鬧元宵 :江西人過元宵叫鬧元宵,鬧了十五還要鬧十六。鬧元宵這天地,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住戶,都必須吃元宵,象征全家團圓、幸福。吃了元宵之后,便開始鬧燈了。 江西部分縣區會有農村元宵節的龍燈,各式各樣,有龍燈、板凳燈、關公燈、采蓮燈等。板凳燈最長由 1000 多條板凳組成,有 1000 多號人。板凳燈起舞時整齊統一,十分壯觀。灣里區太平鄉的關公燈,十分好看。如今,民間的鬧元宵,又加入了各種民間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掛燈。村村的彩燈徹夜通明,鞭炮聲、嬉戲聲不斷,鬧到通宵,一直鬧到正月十六,在歡樂的氣氛中大家開始將臘月廿四設的供桌拆去將燈收起來,舉行送神活動,送神完畢,新春活動也就告一段落了。
萬壽朝仙會:朝仙會也名敬香會,是奉祀許遜的廟會。在江西南昌地區最受人崇拜的是許遜,民間叫他為福主菩薩。 相傳大約在 1500 年前, 136 歲的許真君及全家 42 人(連房屋雞犬)一齊升天。南昌人為紀念許真君,將他升天的日子俗定為他的生日。為此每年的高安、上高、靖安、奉新、豐城、進賢等縣的鄉民,自愿齋戒沐浴,有組織地以鄉、村、族為團體,組成朝仙會,前往西山萬壽朝拜、進香。為了能在八月初一的清晨得到頭柱香,朝拜者需晝夜不停地趕往萬壽宮。凡是得到了頭柱香的人,認為是最幸運的人,比中了狀元還高興。
龍崗登高:中華民族素有重九登高之習俗,江西也同樣流行。南昌市城郊的龍沙,自晉、南朝以來,便是登高望遠的勝地。據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引文說: " 北有龍沙,堆阜逶迤,潔白高峻,而似龍形,連亙五六里,舊俗九月九日登高之處。 "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江西地區極為盛行。人們或攀梅嶺,或登滕王閣,以文會友,登高聚宴。重九登高習俗,長期承襲不衰。
采茶戲:南昌采茶戲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間,南昌采茶戲是戲曲劇種,江西地方戲曲之一。起源于清道光年間南昌民間的"花燈"和"十二月采茶調",經燈戲、三腳樁、半班等階段而于清末形成。南昌采茶戲流行于南昌、新建、安義等地。主要曲調有"茶燈調"和由"茶燈調"發展演變而來的"攀筍調"、"秧麥調"、"下和調"等。音樂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與短弓兩種,而短弓又有頓弓、顫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傳統劇目有以南昌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南瓜記》、《鳴冤記》、《辜家記》和《花轎記》,合稱"南昌四大記",富有鄉土特色。是由民門采茶燈和民間燈彩相結合發展演變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民間舞蹈并與之相結合。
曬龍袍:"六月六曬龍袍":傳說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是龍王爺及寺廟菩薩曬衣袍的日子,這天"陽氣"足,氣候干燥,經六月六日曬過的衣物,不會發霉,不會被蟲蛀。所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翻箱倒柜,將家里所有的衣物全搬出來曬。這一習俗,實際上也是對太陽的一種崇拜。
儺舞:南豐儺舞俗稱跳儺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遍布各鄉、村的民間儺舞,為國內所罕見,鄉人于春節期間頭戴面具、身穿仿樹皮或樹葉狀舞衣,走村串戶"跳儺"(即儺舞),據考為"中國原始舞蹈活化石",儺的儀式離不開歌舞形式和面具服飾等相關器物。為增加娛樂性,擴大群眾基礎,儺不斷吸附其它藝術營養,豐富儺藝表現形式,對旅游者吸引力較大。
江西不但有這些特色的民俗活動,還是紅色旅游文化地。想更多的了解江西,那就一起去江西紅色旅游景點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