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初識姑蘇寒山寺,都是在少年時代吧!一首傳唱千年的《楓橋夜泊》:“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始終縈繞在腦海之中,讓多少人魂牽夢繞,想要去寒山寺一探究竟!其實寒山寺并不如所想象中的那樣大,是一座較小的古寺,如果走馬觀花的轉(zhuǎn)一圈,最多不過十幾分鐘,其寓意卻傳千古。
寒山寺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jiān)年間(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在唐代貞觀年間,這里來了兩位天臺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才改名為“寒山寺”的。事實上寒山寺的得名已無從考證,但寒山子與拾得確實是與寒山寺淵源深厚的兩位僧人。
來到寒山寺,不得不說張繼和他的名詩:“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當(dāng)年張繼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歸途中夜泊楓橋,寫下的絕唱。
在蘇州眾多美麗的湖山勝景中,寒山寺只是一座名不見經(jīng)傳的古寺,沒想到,張繼的一首絕句,讓它名揚千古。總覺得姑蘇是幸運的,一首詩成就了一處使得國內(nèi)外游客流連往返的一道風(fēng)景,這一景觀又積淀著一段厚重的歷史。過楓橋古鎮(zhèn)的石板路小巷,或是站在楓橋橋頭,抬眼即可見碧瓦黃墻的寒山寺坐落在綠樹叢中,院內(nèi)青松翠柏,曲徑通幽。詩韻鐘聲千載流傳,寒山古剎名揚天下。
沿著南墻外的楓橋街,一條不太寬的古香古色的商業(yè)街,路的兩側(cè)排列著高高矮矮,胖胖瘦瘦的商鋪、茶館、飯店。路是青石板鋪的,石面已經(jīng)被磨得光滑發(fā)亮。每天都有許多南來北往的人紛至沓來。走到了丁字路口,往左一轉(zhuǎn)彎,路忽然變得寬敞起來,再往前走就更寬敞了。黃色的照墻好像一道屏風(fēng)聳立山門之前,就像老北京四合院的影壁墻,照墻上嵌有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署名“東湖陶浚宣書”,字體鐵劃銀鉤,筆力雄峻,古樸蒼勁。
一般寺院的門都是面朝南,而寒山寺的山門卻面朝西,這是因為京杭大運河南北流向通過蘇州,就在寒山寺的西邊。古代年間,水上交通日益發(fā)展和繁忙,為了方便商人、船民、農(nóng)民、信徒乘船來此朝拜進香,大門就朝河邊開了。寒山寺是佛教圣地,山門朝西開,還表示崇敬向往佛國圣地的意思,因為佛祖在西方極樂世界。
來到大鐘樓前,寒山寺的鐘聲歷來被詩人們題詠,那悠揚的鐘聲已深入人心。在寒山寺的圍墻上,醒目的唐詩比比皆是。那些千古名句,字字珠璣,語言優(yōu)美,意義深邃,給佛教文化增添了無盡的魅力。寒山寺的詩碑,總高為16.9米、重約400噸,其正面刻著俞樾所書的張繼的《楓橋夜泊》,背面則刻有乾隆御筆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如韋應(yīng)物、岳飛、蘇東坡、陸游、唐寅、沈德潛、康有為、吳昌碩等都先后來過寒山寺,他們帶來了各家的祝福和虔誠,毫無保留地永久保存在這里,留在了古屋的心臟里,留在了古樹的血脈里,留在了詩情畫意里。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想必有很多人都想去寒山寺感受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