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西塘。西塘歷史悠久,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西塘風景秀麗,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據統計,歷史上這里曾出過進士十九人,舉人三十一人。明代以來,有志書記載的九人,有著作留世的有一百零三人。楊茂 、張成是西塘兩位元代工藝美術大師,雕漆巨匠。他 們的作品出神入化,尤其是雕漆中的剔紅技法達到了頂峰,代表了元代漆技作品的最高水平。周鼎與陳舜俞、吳鎮并稱“嘉善三高士”,他在《萍川十景詩》中描繪了西塘許多的景致,如西塘曉市、北翠春耕、南泓夜泛、環 秀斷虹、雁塔灣頭等,揭示了古鎮西塘當時的生活場景,展示了西塘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顧錫東,著名劇作家。原浙江省文聯主席、浙江越劇院院長。顧錫東一生致力于越劇的創作,寫下了大量劇本,其中以《五女拜壽》和 《漢宮怨》最為著名。
西塘素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聞名,民風淳厚,櫓聲悠揚,到處洋溢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特有的人文積淀。這里的河埠不但是人們停泊船只、交易商品的場所,也是人們日常取水、洗滌物品的所在。主婦們在這里浣衣 洗米,在這里張長李短。即便是現在家家都有自來水,依然有鎮民們尤其是年長者,喜歡并習慣使用河水。比如洗床單,用木槌重重地捶上一陣后,投在河里大力甩動漂洗,又快又節省。以前買東西極為便利,只要聽到河道 中貨船上的叫賣聲,走下河埠,上船討價還價,成交后提著東西回屋去。還有更省力的,有些主婦在小樓上用繩系著個籃筐,把錢放在里面吊下去,成交后再把菜果和油鹽醬醋吊上來。這種足不出戶的采購方式,只有水鄉臨 河的人家才有。西塘古鎮維護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一個專家們研究江南水鄉風貌的基地;藝術家們描繪江南水鄉風情的凈地;游客們領略江南水鄉風景的勝地;原住民們發家致富的聚財地。
西塘坐落在水網之中,這里的居民惜土如金,無論是商號或是民居、館舍,在建造時對面積都寸寸計較,房屋之間的空距壓縮到最小范圍,由此形成了多條長長的、深而窄的弄堂,形成了多處“一線天”。 西塘是個平民化的 小鎮,所有一切都如此樸素,沒有周莊的繁華,沒有南潯的富甲之態,沒有濃厚的商業氛圍!但是西塘的獨特魅力令留宿旅者陶醉!
西塘的建筑頗具特色,清代中期,徽商東進,把建筑文化也帶到太湖流域,帶有封火墻的建筑很快在民間流行。不同的是,當地老百姓將原來徽派建筑中平直的墻體改造成馬頭型,人稱馬頭墻。古時候民間防火意識相當強, 尤其是寒冬臘月,空氣干燥,容易失火。安了馬頭墻可以削減風力,就算鄰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財產。西塘的馬頭墻,有一層兩層三層,甚至更多,這完全隨房屋開間深淺的需要而增減馬頭墻層數,與主人 的地位,財富并無關系。 明清時期的大戶人家特別臨河的人家講究財不外露,有“小小蟹洞里能摸出個大螃蟹來”所比喻的建筑特點。但如果稍加留意,人們往往在大門口就能觀察到主人身分或身價的特征。在明代,建筑用石一般用青石,但到清代 ,由于“青石”的“青”與“清朝”的“清”同音,改用毛石。西塘鎮內有的人家門前階沿有一尺多高,就是因為明代時的門前用青石鋪地到清代再用整條毛石蓋上去形成的。 西塘全鎮幾乎找不到屋頂上張揚的飛檐翹角,處處顯示出平民文化元素。大多房屋的頂都是最簡單的呈人字形的硬山頂。在清代,新造房屋要交稅,納稅的標準是正梁,幾根正梁交幾份稅。要是想擴大面積又不交稅就只有想 辦法,西塘人很聰明,建房就用硬山頂,只需一根正梁,然后東西廂房一般是單屋面落水,沒有正梁。一些考究的人家把邊墻建得很高,甚至高出屋面與屋頂。把這部分高出的墻頂端做成漂亮的圓弧狀,猶如觀音像兜的頭巾 ,很具風韻,人稱觀音兜。 西塘花窗的結構有多種,常見的為各種格子圖案,也有格子上再雕另外花樣或吉祥圖案的。這是當地人思想上保守與開放的矛盾體現,在人們剛開始用玻璃的時候,總覺得家里的東西和全家的生活全部暴露在別人面前不妥當 ,但又非常想趕時髦,所以出現了在玻璃窗上再用木格子作掩飾。
上有天堂,下有西塘,西塘古鎮以特有的文化氣質,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