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自古是我國自然風(fēng)光與人文風(fēng)光結(jié)合得比較完美的的文化場所。余秋雨先生在國外時,曾有一個外國朋友問他,中國哪里最值得去?只說一個。余秋雨先生回答這樣的提問遇到過許多次了,常常隨口吐出的回答是:“長江三峽!”據(jù)古人類學(xué)者研究,早在距今二百多萬年前,長江三峽地區(qū)已有人類祖先的遺跡。巫山大廟區(qū)龍骨坡發(fā)現(xiàn)的三峽人類化石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這一發(fā)現(xiàn)充分證明了長江三峽地區(qū)曾是亞洲古人類起源地之一。
長江是中華文化的源流,她的韻律絕不亞于黃河的創(chuàng)造。如果說黃河完成了中華文明的早期啟蒙,那長江則承接了中華文化的精致再創(chuàng)造,而這份創(chuàng)造使得中華文化大放異彩,并擁有了長存的力量??纯茨切┰姲?,哀州上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fēng)《屈原·哀郢》;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無邊落木蕭蕭下,不見長江滾滾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都是有關(guān)這條江的詩,遠在戰(zhàn)國的屈原在長江流域悲歌吟唱,最后將他的一切都交付給這條大江;長江的詩唱到了一千年后的大唐,豪放的李白把酒臨江,將無數(shù)的苦痛傾訴給遠逝的江流,而此時還有他的一位故人在千里之外的長江流域為他牽掛,在成都關(guān)懷著天下,杜甫也許未敢設(shè)想,李白亦追隨著屈子,將生命終結(jié)在這滾滾長江。如果說還不能說明長江的創(chuàng)造,宋代的黃州又來了一個曠古奇才——蘇軾,被貶的落魄沒有讓這位大師放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東坡先生在長江上寫下《赤壁賦》,盡管那是段錯誤的考證,可后人因為是他,寧可相信那是他的“赤壁”,黃州的經(jīng)歷讓大師更加放達,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大師在江上盡情的吐露才情。太多的人把古時的長江裝飾的如此喧鬧如此星光璀璨,詩性長江,沒有任何的停留依然以她固有的方式,奔流。
長江三峽流溢著、澎脹著詩的韻律:神奇俊秀的大寧河,從巫溪至巫山,把山民的祈盼溶入水里,將一串串精巧的故事告訴長江。位于巫山縣城東約15公里處的大江北岸有座神女峰,又叫望霞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個亭亭玉立、美麗動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巒上主云霄,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泰、華、衡、廬皆無此奇”之說。每當(dāng)云煙繚繞峰頂,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紗似的,更顯脈脈含情,嫵媚動人。每天第一個迎來燦爛的朝霞,又最后一個送走絢麗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巫山十二峰各有特色,千姿百態(tài),嫵媚動人,以神女峰最為著名。宋玉“神女賦”中楚襄王與神女幽會的故事,神女瑤姬下凡助禹治水的傳說,酷如少女之巧石的倩立峰側(cè),使神女峰獨領(lǐng)風(fēng)騷千年。
如果說三峽的洶涌奇險是力量、是激情、是陽剛,那么神女峰的安靜與神女峰的傳說則帶著神秘美好陪伴著這力量、這激情、這陽剛。無以為報,三峽只有以湍急的浪與呼嘯的風(fēng)作為無言的答謝。正好李白等詩人執(zhí)著游吟出沒于險山惡水間,找尋這樣那樣的美,神女峰的美好與獨聳千年的落莫也被詩人用銳利的眼與澎湃的情淺淺吟出。一個雖殘破卻仍留在整個民族心中的神話就這樣被描述。“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三峽,是屬于真正的詩人的,古往今來,沒有變更過。余秋雨先生在《三峽》中提到“華夏河山,可以是尸橫遍野的疆場,也可以是車來船往的樂土;可以一任封建權(quán)勢者們把生命之火燃然和熄滅,也可以庇佑詩人們的生命偉力縱橫馳騁。”
莊子云:“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蜀道三千,峽路一線,歷代文人無論是得意還是落泊,他們都向往得“至美”而成為“至人”。一葉扁舟,草鞋一雙,放情三峽,得山水至樂,日夕忘歸,放歌三峽。雄奇三峽的“至美”,在文人的巨腕之下,壘起了三峽散文千年的風(fēng)景線。從屈原《橘頌》、宋玉《高唐賦》、酈道元的《江水·三峽》,發(fā)軔至今,抒寫三峽散文的名篇便浩浩瀚瀚,流淌在文人騷客的游蹤墨痕之中。歷代文人巨臂,或宦游三峽,或遷謫巴楚,駕言出游,叩舷而歌,飽餐風(fēng)月,回舟返棹。出則魚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曠達于一詠一殤的自在之中,放情于猿聲如織的山水之間,捋胡放歌,把無數(shù)璀璨的散文名篇,撒向散文歷史的長河星空之中。僅就一代文宗歐陽修而言,他一身創(chuàng)作了500多篇散文,而記游三峽的散文就有50多篇,部分手跡至今都鐫留在洞壁石碑之上,散文在萬萬年的三峽中攜游同行。
重慶奉節(jié)縣白帝城是三峽的起點,位于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huán)水,雄踞水陸要津,氣象蕭森,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在這里可觀賞夔門的雄壯氣勢。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東坡、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門,留下大量詩篇。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更是膾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
從白帝到江陵,要穿過七百里三峽。這里山勢雄奇,林木蒼翠,上有變幻多姿的云霞煙霧,下有驚心動魄的險灘急流。對這一切,歸心似箭的詩人全不在意,只聽得兩岸山上猿猴的叫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就像在為詩人夾道送行一般。本來猿聲悲哀婉轉(zhuǎn),讓人有凄涼的感覺,但此刻詩人并沒有把猿的啼叫放在心上,反而借它來映襯出這時船已如離弦之箭——在此起彼伏的叫聲中,輕快的小船早就掠過峽谷,把一道道巒拋到身后去了。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回家,心里自然十分高興。余秋雨先生在《狼山腳下》中說過,“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著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jié)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也許李太白此時的心情就是這樣的吧。
真正的詩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險峻的山這間以一葉扁舟把酒臨風(fēng),沉著而激動地吟出心中精神與感動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當(dāng)時無專用,卻被傳記千年。而那些馳騁一時的戰(zhàn)將與戰(zhàn)事則隨滔滔江水滾滾東去。三峽,是真正的詩歌的搖籃,有那闕《早發(fā)白帝城》為證,有李白為證。只能請那些在黃卷青燈間搔首苦吟的人們不要寫詩了,那模樣本不屬于詩人。余秋雨先生說“在李白時代,中華民族還不太沉悶,這么些詩人在這塊土地上來來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樣覺得是件怪事。他們的身上并不帶有政務(wù)和商情,只帶著一雙銳眼、一腔詩情,在山水間周旋,與大地結(jié)親。寫出一排排毫無實用價值的詩句,在朋友間傳觀吟唱,已是心滿意足。他們很把這種行端當(dāng)作一件正事,為之而不怕風(fēng)餐露宿,長途苦旅。結(jié)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貴妃,不是將軍,而是這些詩人。”
三峽,把珠淚輕垂的神女,把酒游吟的李白,留給了我們,還留下了滿目的熱淚,和那亙古不變的洶涌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