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縣,坐落于武夷山西麓中段、閩贛交界的群山峻嶺之中,人們用“鐘靈毓秀、黎明山川”來贊譽這里的山水景致及人文風情。黎川建縣始于三國時期,是一座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是一座藏在閩贛邊界的小城,自古以來這里就是江西通往福建的重要關口。
老騎樓
在黎川老城區,沿著黎灘河就是傳說中的騎樓老街。沿老街的兩側連接著縱橫交錯的巷道,許多明清時期的深宅大院散落其間,透露出悠悠的的歷史風味。老街改造過程中暫時保留下來的一段“老騎樓”,緊鄰一旁的建筑已經拆除,可以預見其存在世上的日子也屈指可數了。老街邊那些顯露著家族榮耀痕跡的老宅,似乎默默地傾述著古城的興衰沉浮。從已經改造完成的位于老街中段一幢“新騎樓”的山墻上,似乎讀出了改造工程要實現的宏偉目標——復建“百店”;修復“百堂”;挖掘“百業”;紀念“百人”,真是豪氣沖天!
古廊橋
在老街中段的兩河交匯處,矗立著兩座形制各異的古廊橋——新豐橋和橫港橋。橫跨于黎灘河上的新豐橋始建于明弘治年間(公元1504年),全長86.9米,五墩六孔,長廊飛渡,橋堡聳立,遠遠望去,古風猶存。
船屋
位于閩贛邊界古道要沖的“東華山水景區” 距離縣城31公里,總占地面積37平方公里,景區內有萬畝原始森林和清澈蜿蜒的河谷,有天然的暖水溫泉,還有神秘的船屋,目前度對游客開放的項目是船型古屋景區及溫泉景點,門票價格20元。
船屋外形雄偉壯觀,俯視為船,寓意同舟共濟;坐西朝東、船尖指北方——“船型古屋”建筑實際上是“洪門”文獻中曾多次提到的同舟共濟、反清復明宗旨的物化形態——“洪船”;船頭指向北方京師,暗示反清復明之意圖。船屋整體建筑面積約10畝,36個天井、72個地漏、108間房、屋高6米。依次有神堂、上廳、中廳、下廳、廊廳五個單元構架。與普通民宅不同,船屋的每間屋子的面積小,而且間間相通,顯然這也許是為了駐兵考慮而建造的。
船屋景區內、洲湖村“黃東溪公祠堂”內墻上的、保留了全國僅有、寓意非凡的“雙龍爭鼎”壁畫,該幅壁畫于2006年4月被偶然發現,圖中畫有左右兩條龍在爭奪中間的寶鼎。“黃東溪公祠堂”內的舵窗,因其外形像船舵而得名。這種窗形實屬罕見,并且在圓形舵窗的地面上鋪有方磚,蘊含“天圓地方”之意,這里圓窗為天,方磚為地,中間八支箭匯(會)集,似包括有“天地會”之意。另舵窗中八支箭匯向圓心,似有八方分舵匯向總舵之意。據專家考證,舵窗象征“天地會”總舵的標志。
距離船屋1.5公里處的天然暖水溫泉,單井日出水量達1368噸,終年恒溫在48.5—52°C之間,屬天然深層地下熔巖熱礦泉。這處溫泉在國家出版的地圖上都有標注,然直至目前尚未充分開發利用。
黎川,一座藏在閩贛邊界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