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為什么總覺得不快樂?佛說是因為心中的欲望太多。怎樣才能讓自己快樂起來?去
色達吧,那里會有答案!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見”,遇見她的第一眼,一定叫你舍不得遺忘——越過山脈,那滿坑滿谷連綿蔓延的紅色,在夕陽下閃閃發光,這些成千上萬的紅色僧舍,都是由僧尼們親手搭建,當你立于山頂俯瞰,定會直震心靈。無論如何,你見,或者不見,她就在那里,她就是佛國之都——
色達。
![2011812753332423[1]](/upfiles/2016/04/26/152754586.jpg)
色達縣歷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已有人類繁衍生息于此,古藏族六大氏族之一的董氏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當地人稱“阿嘎洛麥”即猿人之意。 色達縣的四大文化即格薩爾文化、部落文化、宗教文化、黃金文化,都有相當的影響和吸引力,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濃郁,文化內涵豐富,被譽為“格薩爾文化藝術之鄉”、“黃金文化之都”、“雪域神孤部落生息之所”、“英雄慶功之地”。
1980年,法王晉美彭措在海拔4000米的喇榮溝創建佛學院,1987年,十世班禪大師批準學院正式成立,并賜“喇榮五明佛學院”之匾牌。學院的課程設置分顯教、密教和共同文化三大部分。“五明”是佛學中的一個專有名詞,指:一、聲明,是對語言文字的明了;二、工巧明,是懂得工藝、技術、歷算等;三、醫方明,即是掌握醫術;四、因明,是指學會邏輯、論理等;五、內明,就是修行佛教三藏十二部的根本意理。課程一般設為6年和13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佛學院已過萬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藏傳佛學院。隨著名聲鵲起,求學禮佛的人們趨之若鶩,為了心中的信仰,拋家舍業,艱難跋涉,來到這雖稱金馬的荒涼極地,忍受極為簡陋的生活條件,過著苦行僧式的清苦生活 ,期盼禪修圓滿。
在重重的群山環繞之中,溝里的僧舍,以佛學院的大經堂為中心,密密麻麻搭滿了四面的山坡,不計其數的絳紅色小木屋,延綿數里,一眼望不到頭。如同一把徐徐展開的喜慶折扇,將絳紅色布滿了整個山坡,艷麗奪目。輝煌的壇城,金色的經堂,矗立其間,紅黃相映,蔚為壯觀。無論近觀還是遠望,都給人視覺上以強烈的沖擊。
作為佛教中諸佛菩薩圓滿清凈住處,在這里磕頭修法,自然功德倍增,清凈無量劫的業障。大幻化網壇城共有三層,一般信眾都在一二層進行轉繞。轉繞壇城分作三種品類:上等者,轉繞一萬圈以上;中等者轉繞一千圈以上,下等者,轉繞一百圈以上。依此品類,分別獲得上中下三種功德。前來繞壇行走的信眾絡繹不絕,口中喃喃誦經不停,磕長頭的比比皆是。并且還有藏民背著親人遺體前來繞壇,為逝者祈福。那種虔誠至極的場景,令人唏噓,感動不已。
放生的牛羊在山坡上悠閑地啃食著青草,也不知道是何許人的轉世,竟有這樣的福分;山間的小徑閃過覺姆匆匆的身影,飄忽而輕盈,宛如得到上師的開示。 在這樣一個清凈福地處,在晨光中,顯現出一座精致的建筑,四方形的土臺上,構筑著一個二層的小樓,琉璃屋頂上樹著尖頂,一個小樓梯從土臺聯通到二樓的回廊。回廊上供奉著鮮花,土臺外張掛的經幡在風中獵獵翻飛。這就是上師閉關的地方----那時候,山坡上便會聚集上千的僧眾,用六字真言咒語,將他們的美好心愿和祝福,送往天庭。
辯經是藏傳佛教的一大優良傳統,它能遣除疑難,理清思路,鞏固所學的內容,還能鍛煉表達能力,為今后修行、弘法打下扎實的基礎,所謂“聽十遍不如辯一遍”即是此理。偌大的一所佛學院,很少有人在學院里閑逛。 只有在上課的時分,無數絳紅色的小點,從木屋里出來,將屋與屋之間的空隙填滿,匯聚成縱橫交錯的粗粗的紅線,如長蛇般地向經堂會集,經堂的金塔,如同飄浮在絳紅色的云海上。
在廣袤的蒼穹之下,在這一片至純至凈的佛國天堂里,古老的寧瑪紅教傳承著藏傳佛學的博大精深和濟世情懷。隨風飄揚的經幡,沖擊著人們的心靈,向人們昭示:佛教作為一種教人積極向上,追求完美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動力,是驅散心智愚暗,點燃智慧明燈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