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環抱中的鼓浪嶼,面積1.87平方公里,島上海礁嶙峋,岸線迤邐,山巒疊翠,峰巖跌宕,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別樣鼓浪嶼明麗雋永的海島風光,主要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均為廈門名景。
鼓浪嶼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溫和,島上90多科4000余種植物常年郁郁蔥蔥,珍貴樹種有國內僅有的大果紅心木、國內最粗的印度紫檀、從新西蘭等國引種的各類珍稀果樹,島上一些植被已形成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下的頂級群落。鼓浪嶼周邊海域為廈門港主要部分,瀕臨中華白海豚保護區、文昌魚保護區、大嶼島白鷺保護區,與金門列島隔海相望。
宋代以前,鼓浪嶼還是水草豐茂、渺無人煙的小島,名圓沙洲。宋末元初,對岸嵩嶼李姓族人上島開發,逐漸形成聚落。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屯兵鼓浪嶼訓練水師,于1662年揮師東征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侵占38年之久的臺灣島。鴉片戰爭后,廈門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1902年,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英、美、法、德、日等13個國家先后在島上設立領事館。
從19世紀中葉起,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涌進鼓浪嶼,與鼓浪嶼優雅的人居環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嶼今日的音樂傳統,培養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陳佐煌、許斐平等一大批杰出的音樂家。如今,鼓浪嶼的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第一,島上有100多個音樂世家,2002年鼓浪嶼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為 “音樂之島”。
小小一個鼓浪嶼,今日人口不足兩萬,卻和許多名人連在一起:當代朦朧詩女詩人舒婷和詩論家陳仲義夫婦與我國著名女指揮家鄭小瑛,著名現代文學家林語堂,現代體育教育家、清華大學教授馬約翰,近現代中國著名的愛國華僑、工商巨子黃弈,婦產科大夫林巧稚,近代中國最早的合唱指揮家周深安……
事實上,整個廈門可謂是“臥龍藏虎”,說不定你眼前這扇鐵門后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很多藝術家在退休后都選擇了廈門作為養老之地,但因不喜被打擾而未見媒體曝光,因而可能連左鄰右舍都不知道他們在藝術界的名氣。
鼓浪嶼的美麗,首先在于她的建筑。今天的鼓浪嶼共有三一堂、福音堂等5座教堂和英國、美國、法國、西班牙、日本、荷蘭領事館的遺址,這些建筑把閩南地方匠人的手法和本國的建筑風格融為一體,別具一格。鼓浪嶼上絕大多數的建筑是別墅、公館、民居,多為清代遺物,與閩南民居風格大體一致,新建筑融合了西洋和東南亞風格,多為兩三層小獨立式小樓。鼓浪嶼地勢高低起伏,房屋精致小巧、拾級而建,錯落于濃郁綠萌間,為鼓浪嶼予人初印象。
鼓浪嶼最美麗的,卻是在游人散盡后的安靜,能夠讓你感受到別樣鼓浪嶼。
鼓浪嶼上沒有車,除了電動旅游觀光車外,連自行車都沒有;到了晚上,鼓浪嶼就完全安靜下來了,走在小巷中,只聽得哪里人家隱隱傳來的電視聲響,還有稀稀拉拉幾個人的腳步聲和談笑聲;家養貓在這個時候就喜歡出來了,總是在你不防備的時候竄出來嚇你一跳,然后停在你眼前,“喵喵”地叫。
島上有多年歷史的青石板路,看到不知生長了多少年的古榕和數不盡的花草。許多房子仍是古老的木板地和木板樓梯的那種,坐在走廊上,濃濃的古老氣息把你牢牢地包圍著。
鼓浪嶼給人一種很奇妙的回家感??粗贿h處人家窗戶透出來的燈光和廚房傳出來的炒菜聲,恍恍惚惚的,居然產生了好久不曾有過的在家的感覺,后來再看別人描寫鼓浪嶼的文章,很多也寫到了類似的感覺。
在鼓浪嶼上沒有方向感覺不怕,反正轉一圈總能到碼頭的;這里的小巷逶迤曲折,拐個彎見到了新建的歐式建筑,拐個彎是陳舊斑駁的民居小院的墻壁;拐個彎卻見波濤洶涌的海岸了。
在島上隨便轉轉,總不時能聽到哪扇木窗后傳來悠揚的鋼琴聲,隨地在最近一棵榕樹下坐下傾聽,感受別樣鼓浪嶼,慵懶之意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