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有這樣一個地方,宛如沒有圍墻的古村博物館,隱匿著80多個古村落,920處古建筑,村落中不但保存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民居、祠堂、書院、廟宇、牌坊、水井、戲臺、古道、古橋梁,并且至今為止,它們仍然留存著生活氣息。這里曾出金產銀,山間的溪水色澤如金,所以叫“金溪”,是距離撫州市約1小時車程的小縣城,一座沒有圍墻的古村博物館。到了撫州金溪,你會發現撫州金溪有許多以“象山”命名,例如象山雪花豆、象山糕餅、象山公園、象山路等等,這是為了紀念與朱熹齊名的南宋思想家、教育家陸九淵(號象山),他就是撫州金溪人。
竹橋古村
村后樹竹繁茂,鳥嗚樹幽。村有總門樓遠案崇麓嶺,近案黃婆崗,始建于元末明初,為風水師廖禹先生所定,總門樓前有“品”字形排列,而周圍都有石欄桿圍成的多邊形古井三口,寓意喝了這“品”字井的井水,不管是為人、為學、經商都要講究品德,門樓內房舍儼然,宅櫛鄰比,戶近兩百,從超千丁,村內有水塘七方,全由石塊砌成,中間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俯瞰全村,形似一柄巨扇,誠為當代金溪一個古風猶存的保存較好的古代村落。橋村有明代所建民居8幢,明代祠堂1幢(文隆公祠),其余為清代建筑,均為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顯得樸實素雅。
游墊古村
和滿是生活氣息的竹橋古村相比,游墊古村顯得比較凄涼。房屋大多損毀凋敝風雨中,只留下房屋大概的框架,不少房子還成了危房,頭頂上的木板搖搖欲墜,隨時有掉下來的可能。這個古村已經沒有幾戶人在居住,村民們大都在村子的馬路對面建了新的房子。這是一個建于明代的胡姓古村,村中“總憲第”、“胡氏祠堂”、“節孝坊”的青石雕刻花紋是最為精美和完整的。總憲第的門面為紅麻石牌樓式結構,古樸又大氣,房內是典型的官廳風格。胡氏祠堂中召開了游墊村古建筑認修行動倡議活動,村中三位文保員向大家訴說著修繕過程的不易,其中一位文保員胡慶華和鄰村的工匠一起,這兩年來已經完成村中10棟古建筑的修復,被拯救的這些建筑不再損毀凋敝風雨中。
下李古村
村中有“四古”最有名,一是三株古樹,千年的羅漢松,兩株九百歲金桂樹;二是保存六條格局完整的古街巷;三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四是設計科學合理的古排水系統。如珠公故居,這棟建筑的主人是一個售賣綿紙的商人,曾經獲知朝廷急需印刷大批量的典籍,他三天就買光了市面上所有的綿紙,然后獨家出售,就這么變成了有錢人。房子建完的當年,太平軍就入侵了,現在你還能看到房柱上留下刀痕。逢年山莊書院,逢年的寓意是豐年,鴻運年年,然而門樓建成以后,這里卻連年災荒,千年的羅漢松和九百年的桂花樹就在此,書院里目前已變為民居。書院的右手邊是民俗館,建于四棟互通互聯的清代古建筑大夫第內,分為新風館、農耕民俗館、村史館。館內收藏的物品包括犁、耙、風車等過去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尋常物品,雖不貴重,但這些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發展、極具濃郁鄉土氣息的物品也要消失了。一件件物品承載著歷史,一幅幅圖片記錄了進程,在村民眼中,是存放村子里家鄉氣息之地,在游子心中,是“鄉愁”的味道。青田河繞村莊而過,南宋詩人文天祥曾經留下詩文:“悠悠青田河,綿綿幸福堤,源自九淵里,鐘毓下坊人。”這里是村中看日落的最佳位置。李氏祠堂中建有戲臺,夜晚演出開始,臺下座無虛席,古箏表演、采茶戲等節目博得大伙兒熱烈的掌聲。
滸灣古鎮
“臨川才子金溪書”,“金溪書”說的就是明清時期,古鎮的雕版印刷業是非常發達的。在舊學山房,也是現在滸灣的雕版印刷博物館中,可以看到這一工序的再現。造紙、制板、寫樣、雕版、印刷、裝幀。路邊停著一輛面包車,老人們有序的排著隊,看車尾才知道,原來這正在洗著照片呢,不過價格略高啊。歲月的滄桑雖然洗去了昔日的繁華,但古鎮至今仍舊保存著明清時期完好的規模和格局。一座古教堂、兩條古長街、三個古碼頭、四個古漕倉、五座古寺廟、九條古街巷、十一大姑民居群落……貢試紙棧,這里曾貯備古代科舉考試專用紙張的倉庫,現在已經變為民居。滸灣古鎮最有名的美食,中華老字號的滸灣油面,細如龍須,所以又叫做龍須貢面,清代被選為宮廷食品。經過和面、調料、搓條、過油、繞面、入箱、上架等十多道工序,面條煮起來不會糊在一起,但當地人說這面條也不能保存太久,三五個月已是最長時間。走在古鎮里,隨處都可以看到上架的面條。面條是清水煮好,要舀上幾勺專門調配的湯料一起吃,味道好極了,推薦大家一定要嘗嘗!